都9012年了,我们还是金智英吗?


“亚洲十年来  罕见的  现象级   畅销书”

“一个女孩还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韩国总统、知名电视人、偶像团体都在阅读!蔓延全社会的金智英热!”

WechatIMG4317.jpeg

没有经过任何的润色修饰,上述内容就是《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中文版的内容简介。看到这些话以后,还来不及跟着一起感动,我第一反应只觉得 ,值得被认真讨论的女性平权问题现在好像也变得耸动人心、声势浩大。


每个人都说“我是金智英”


代表群体发声最鼓舞人心也最粗暴简单,在被集体情绪左右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也陷进了一个怪圈? 

正如“××热”,当一个词被冠以“热”的称号时,即意味着它在被创造的那一刻,就将受众群体瞄准了普通大众,通过情感共鸣转化为“大众发声”。在如今还不容乐观的女性平权进程中,《82年生的金智英》可能确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从“一个普通女性的意识觉醒”到牵起“更多个女性意识觉醒”。

1982年生的金智英是很大一部分平常人的投影,角色设定普通,故事发展也普通,顺顺利利地长大、步入大学、谈恋爱、结婚、工作成为社会人、生子、然后,忽然就得了抑郁症。在这一步之前,一切似乎正常,在这一步之后,三十几岁的金智英开始逆着时光发现之前的每一个人生关卡,都藏着对于一个女性的不合理。

WechatIMG4318.jpeg

从小时候家里的重男轻女、到遭遇性骚扰时候父亲提出的“受害者有罪论”,再到为顾全家庭抛掉工作、过节必须到婆家劳作、为生小孩牺牲自己,金智英这时候才开始慢慢醒悟,开始发出疑问,不幸的是,却也止步于疑问。

WechatIMG4319.jpeg

书的末尾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书里的金智英一直在忍耐,终究没有试着打破这层天花板。在金智英身上,现代社会女性弱势的问题一个个被抛出,只等着观众的“回信”,这种令人无奈的角色设定,和拦腰斩断的憋屈感,留给观看者的,是理不清的漩涡和无限的死循环。

十七岁的大家转发:“从她的童年里看到了自己”,二十八岁的大家说道:“仿佛看到我以后的人生”,三十几岁的大家转发:“她的生活里有每个人的影子”。金智英作为一个被比较的标杆,仿佛不管大家的人生轨迹跟她究竟有没有相似之处,有多少相似之处,都可以一股脑地就此带上女权的帽子。集体发声来得如此容易,谁都可以说一句这就是自己。

WechatIMG4320.jpeg

任何情况下的过度代入感,其实都有点可怕。

透过金智英这一个体案例,大家其实抛掉了真正的重点——努力不再重复女主角一样的悲剧,转而开始抱怨这种悲剧,更多地陷入一种集体性、盲目式的无奈和悲伤情绪中,转而一味地痛恨大环境。金智英既然已经在书中好多次发问“为什么”,那如今的我们也该问一句“怎么办”,意识觉醒可能是一瞬间的事,但行动力觉醒很难。


“金智英”认知下的她文化

与 “致命女人”的她文化


不敢妄言说欧美的女权发展就有多进步,只是,作为比对循一循方向。

单从影视作品方面比较,拿最近同样大火的美剧《致命女人》来说,一样讲述女人的故事,但女性的精神状态其实完全不同。 

从作品发行的最终目的来看,正如《82年生的金智英》实体书腰封上的那句话——“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却又无人知晓的”,整本书全篇在讲述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重点聚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一个大胆猜测,作者初衷是想借金智英来表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性别歧视,并告诉所有人,这不正常,目的仅是引起重视。

这恰恰说明,在作者潜意识里,认为如今社会还有大量的女性不公的隐藏问题没有被发现,或者说金智英们发现了,但依然在隐忍,心里其实并没有勇气去应对。

而《致命女人》似乎已经成功过渡上岸,三位女主角或明面上或暗地里都把遇到的不公当做一个问题认真看待,并且在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一定意义上,只有一件事可以被不避讳地讨论,这才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它的存在。

《致命女人》中的Simone在发现自己的老公是同性恋以后、得艾滋病以后,就算一开始难免愤怒,但最终两个人都选择认真坦白并尊重彼此的选择,以至于最后才能达到互相理解,这恐怕是能想到的最好状态。

WechatIMG4323.jpeg

但换言之,假如Simone一开始便选择暗自吞下苦果闭口不谈,又或者陷入单方面自怨自艾中,又会是个什么结果?

再谈到Taylor的开放式婚姻,从在结婚前就向老公坦白自己是双性恋,再到两人公开透明地推行“三人行”模式、真诚地讨论如何进行下去,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双方足够重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施行。这也恰恰说明,《致命女人》中关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相处”这一命题已经开始被正视,问题也在试着解决中。

简单来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家人、甚至整个社会对两性问题依旧处于一种朦胧和隐忍的状态,让人含糊不清;但《致命女人》中女性并没有在忍,选择开诚布公,双方的表达诉求目前还不在同一阶段。

而从影视剧中对女性的角色设置上比对,其实也能一窥社会对于女性的身份认知有何不同。

《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金智英是普通人,是你我她,那《致命女人》里的女性在大家看来就是英雄,是我们心底里觉得自己模仿不来的独立女性。但其实大可不必觉得那些勇敢的女性离你很遥远,只是因为社会和我们自己本身就放低了对女性的角色期待。

单从作品本身出发,《82年生的金智英》还习惯于从相似又平凡的女性角色塑造上寻找共鸣,讲一个与很多人相似的故事,大家都在做什么,主角也要做什么,按部就班地走完每个人生阶段,最后醒悟,反问为什么我会流于大众?流水线上生产的清一色女性人物,逃不掉走向平庸和干扁的命运。

WechatIMG4324.jpeg

但女性这个词也可以代表多种可能,《致命女人》中天真温柔的Beth也会勇敢决断地向丈夫发起复仇,原本只是抱着打入小三阵营的念头,但最终却意外地与之惺惺相惜,变成好朋友;

WechatIMG4325.jpeg

爱尽交际与奢侈的Simone在最后为了丈夫,抛掉家产和交际圈,返璞归真地说出“当不为金钱所绊,人生便丰富圆满”这句话时,都会让人不由感叹女性本身就是一个多面性格的立方体。 

女性的角色不应该只有一种,女性的选择不应该只有一种。

可能听起来会觉得这是剧本之下属于女性的乌托邦幻想,但有这种幻想的话,是不是也足以说明人们也渴望变成多种模式下的自己?

之前无意中看到一个博主写道:“我自己争取来的自由才是自由”,觉得有道理,一个个体只有真正尊重自己,才能想着改变自己,男性女性都适用。从开始迷茫到活成独立人格,我也觉得这个改变挺难,但当代的金智英们应该好好想一想。


2019年的金智英们,发起新对话


由此,其实还可以抛出另一个合理疑问,所以,有没有那些不是金智英的女性们呢?“能从金智英的身上看到每个人的影子”这种说法又是不是一种盲目绑架、无形裹挟?

多数不应该掩盖少数,过度宣扬“金智英”以及其遭遇的普遍性的同时,也意味着把很多个正在努力生活、活出自己的女性所做的努力选择性忽视。她们并没有选择在遭遇不公时忍气吞声,她们也并没有跟着随大流,在社会高速发展和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已经进步或者正在进步的女性只会越来越多,她们独立生活,不该被“金智英”这个形象所代表。

WechatIMG4326.jpeg

纵然受大环境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女性弱势很难消灭,但《82年生的金智英》里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认知漏洞,即有意将金智英本人的遭遇全部归结于外部原因,造成“偏激女权”,但却很少提及女性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我已拼尽全力却没法改变”,而是“我一边在痛苦我一边不改变”,这也是会叫读者跟着她一起痛苦的原因,也许是作者想反向刺激女性觉醒?不得而知。

将求职不顺利归结于雇主不倾向于选择女性的金智英,却将自己专业能力还不够以及读书时成绩“c”的事实忽略;没有事先对生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痛处做评估了解,但在生下孩子后,冒冒然说出“反正女性什么都该承受”这样的话,也只能说明她自己本身就还没有完全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因为家庭主妇的身份被不知情的陌生人指指点点时,她既没有勇气上前辩驳却又无法自我纾解。

WechatIMG4327.jpeg

这一切的一切,绝不是在为现有大环境做开脱,而是金智英的主观能动性可能用错了地方,她并不是在积极地争取,所以也只能转化成怨怼,转化成大众集体的怨怼。

而上面所说的进步女性最不能缺的,就是个人积极争取的主观能动性。往远了说,现代时期的林徽因凭借自己的钻研和头脑闯出国内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这个名号,参与国徽设计、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甚至在散文、诗歌、译文等方面均有造诣。

往近了说,在被问出“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样本来就带有偏见的问题时,女主持人张泉灵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并疑问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要求附加于男性。

因此纵然大时代一定程度上困住了女性,但金智英自己是不是也困住了金智英?不把自己和男性刻意划分开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为女性发声。

至于“生而为女性,我很抱歉”这个说法,流行起来也挺害人不浅。完全不需要抱歉。

跟随大方向之下的共鸣者千千万万,而最珍贵的是那些仍能有额外思考的人。

我倒希望每个点进《82年生的金智英》的女孩儿们,除去感到压抑和自怨自艾以外,还能想想怎样才能在2019年带给自己一个完全不同的金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