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历程:苹果的那些历史性广告

《乔布斯传》里面他说,

苹果1984是历史上最好的电视广告之一,后来为了纪念又翻拍了一部“1984”。

 


以下是平面广告: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艾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

鲍勃·迪伦Bob Dylan

比尔·伯恩巴克Bill Bernbach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1983年春,乔布斯开始计划麦金托什电脑的发布,他希望那部广告片能和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一样富有革命性,令人惊奇。“我想要一种能让人们当场停下来观看的东西”,他说道,“我想要的是一声惊雷。”这个任务落在了Chiat/Day广告公司的肩上,该公司在收购了里吉斯·麦肯纳的广告业务后,拿下了苹果公司的合同。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李·克劳(Lee Clow),他身材瘦髙,皮肤晒成了棕色,胡须浓密,头发蓬乱,喜欢憨笑,双眼熠熠放光,他是Chiat/Day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办公室就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克劳经验丰富,为人风趣,看散漫却很专心;至今,他与乔布斯之间的合作已走过了30年。

《1984》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所写的关于极端法西斯主意的小说. 它描述了想象的未来,主题是1984年已经没有个人自由,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政府的完全控制下。他们永远受到监督和欺骗,以使局面看起来令人敬畏。这个广告暗示苹果将打破这种单调枯燥生活,使得1984年不会成为小说《1984》....如果...这行得通的话.....

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人们的精神被“老大哥”彻底控制。而1984年的计算机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观众们都明白,那个禁锢着用户思想的“老大哥”指的是苹果的竞争对手IBM。时任Chiat\Day 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的李克洛曾经回忆道:“这支广告解释了苹果公司的哲学和目标,那就是平民百姓——而非政府和大公司——才拥有掌管科技的权利。” 

当时,克劳同其两位团队成员——文案史蒂夫·海登(SteveHayden)和艺术总监布伦特·托马斯(Brent Thomas),一直在玩味着一句反驳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话:“这就是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乔布斯很喜欢这句话,并让他们加以演绎,用于麦金塔电脑的发布当中。于是,他们编写了一个60秒广告的故事脚本,看上去有点儿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广告讲述了一个反叛的年轻女子,从奥威尔式思想警察的追捕中逃脱,当老大哥正在大屏幕上进行控制人心的讲话时,她将大锤砸向屏幕。

 

这个广告抓住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时代精神。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反主流文化人士,认为计算机是奥威尔式政府和大企业用以消除人们个性的工具。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电脑也被视做能够释放个人能量的工具。这则广告恰恰抓住了后一种心态,将麦金塔电脑塑造成为个人自由而战的斗士——面对邪恶的大企业意欲统治世界并实行完全的精神控制,唯有苹果这家冷静、反叛、英勇的公司能够阻止它。

 

但当史蒂夫乔布斯第一次得意洋洋地在董事会里展示“1984”广告样片的时候,这个“杰作”却把到场嘉宾们吓得面如土色。毕竟,谁也没见过这种故作神秘、卖弄意识形态的产品广告。更可怕的是,在这个电子产品的广告中竟然看不到产品的影子。除了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麦克马库拉这三个联合创始人,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痛苦地表示这是“历史上最糟糕的电视广告”。

 

广告公司没有办法,他们已经买了超级碗(美国第一大体育盛会,职业橄榄球的总决赛)中场90秒的广告时间,很贵,只能往外卖,但是,一直到很晚,也只卖出了30s,还剩60s广告时间在手中,那么这个广告公司也够光棍,对自己的创意充满了无穷的信任,在没有征得苹果同意的情况下,把90s版本剪裁为60s,给播出来了,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广告获奖无数,有效传播数字惊人,一半美国人看过这个广告,很多人花钱到电影院看这个广告。

 

所有的顾虑在广告播出之后烟消云散。正在转播“超级碗”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被潮水般涌入的热线电话弄得措手不及。人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不管是爱是恨,“1984”引发了美国全境的大讨论。三大电视网和50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了关于这支广告的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免费重播整个片段,数百家纸媒进行了跟进报道。

 

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全美50%的男性和46.4%的女性看到了“1984”广告。免费的自发传播为苹果节省了至少500万美元的广告费用。

 

苹果公司在1984年展开的广告大战并没有就此终结,他们必须在广告饕餮之后开始解释“到底什么是麦金托什(Macintosh)电脑”。紧随“超级碗”大赛的热潮和麦金托什的正式亮相,苹果公司又趁势推出了耗资1500万美元、历时100天的“广告闪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