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广告,女泪,男人带孩子更上心了

孩子是天真的,也是脆弱的。他们没有自保能力,也没有分辨能力。在这个满是荆棘的时代里,他们需要更多人的保护。今天就让我们红尘作伴,一路奔腾,用公益广告去解决一下这些让孩子不快乐的问题,拯救他们于水火吧。

提到公益广告,你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这样的画面:

640.jpeg

耿直到令人害怕的卫生间公益广告,看了之后满脑子都是乱七八糟的画面,那些年卫生间教会我的事,原本都想不到还可以这样的。一瞬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欢迎来到迷幻的卫生间世界!

其实,公益广告不是只有楼上的这一种做法,也可以做得妙趣横生,甚至让受众被骂了还给你钱去解决孩子的问题的,然后你就成为他们的大英雄啦。


儿童问题一:疾病


点赞救不了儿童,但捐款可以。

这一组广告是为了鼓励受众捐款而不是简单的给个赞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吃瓜群众的围观,我们需要有识之士的匡扶。非常犀利地直言要害。用略带讽刺的方式,引起受众的羞耻心,然后刺激捐款。


如果面部彩绘有用的话,我们就不用劳烦您捐款了。

这个广告想表达唇腭裂孩子的痛苦。表面上虽然可以用彩绘遮盖缺陷,但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还是要去面对残破的人生。但是如果你捐款的话,孩子就不用再粉饰太平,而是可以真正自信地笑了。

要是我们有足够的捐款,他就不用排队等待手术了。


这个说的是心脏病儿童需要排队等钱凑齐才能进行手术,而他手上的牌子都已经排到642号了。平时吃火锅等到20桌都要暴走的人,看到这个救命的都排到642号了,还不感同身受,赶快捐款吗?!


这一组广告用非常直观的画面表示了患病儿童的凄凉现状,同时也用虚拟语气去表达一种对现状的无奈,然后迫不得已地提出请求,还强调了捐款的重要意义。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强迫给钱的气氛,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加强了同情心。


国外有很多非营利性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就相当于国内的非政府组织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这些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募捐和公益基金,所以发布的广告主要目的也在于募捐。


儿童问题二:贫困


比以往都更瘦。


"Thinner" 就是“超薄的,更薄的”的意思。同时在形容身材的时候也有“更瘦的”的意思,也是一语双关。模仿的是IPad的极简广告,突出了非洲儿童的悲惨境遇。当我们在现代高科技产品上追求更薄更轻的时候,非洲儿童的“薄”和“轻”早已领先世界水平了。

这一组用“贫困儿童的时装周”这个概念来让人们对缺衣少食的艰辛感同身受。你身上的华服,是她们求而不得的梦。她们的衣服仅仅能遮羞而已。



贫困的孩子羞耻到无地自容。不如让贫困没有容身之处来代替吧,请帮助我们募得足够的钱来改善学校贫困儿童的生活。

小时候没有钱和同学比吃比穿,简直羞耻到钻到地缝里。长大了觉得没什么,可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了。因为贫困而希望自己是隐形人可以说是非常心酸了。


贫困候选人--史上第一次没人应该当选的选举。


美国的种族问题非常复杂,而这几年贫困率的上升波及的范围也非常的广。这组广告就用不同人种的孩子来表达贫困不只属于某一类人群,而是整个社会的现象。以此来争取更多人的关注。让受众不再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感同身受是很多公益广告力求的效果。如何让受众体会到这些艰难的情境,不至于陷入“何不食肉糜”的认知障碍,并且升起同情心,转化成捐钱捐物的实际行动,是公益广告一直在做的事情。

这几组广告是用细节刻画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来突出贫困深入衣食住行的影响,然后也用对比来显现贫困的艰难。比如穿衣服快要衣不蔽体了,吃不起饭,买不起书,和小伙伴穿得不一样羞耻得渴望当个隐形人,这些都是细节到不能再细节的表达了。虽然日常,但却生动。


儿童问题三:犯罪


图中有个孩子拿着的东西在美国是被禁止的,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孩子,猜猜是哪一个孩子拿着的东西?

答案是左边。左边孩子手里拿着的画禁止在学校出现,因为画中女孩的篮子里有一瓶红酒。连这个都要禁止,那为什么不禁止影响更不好的枪?!

图中有个孩子拿着的东西在美国是被禁止的,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孩子,猜猜是哪一个孩子手里的东西?

答案是左边。躲避球被认为太暴力所以被禁止了。既然躲避球都算暴力,那为什么不禁止更暴力的枪?!

图中有个孩子拿着的东西在美国是禁止的,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孩子,猜猜是哪一个孩子手里的东西?

答案是左边。我们出于安全考虑连健达出奇蛋都要禁止,那为什么不禁更不安全的枪?!

健达出奇蛋是费列罗巧克力出的一个新品,里面有一个很小的玩具会导致三岁以下的儿童误食之后出现窒息。Moms Demand Action 是一个由妈妈组织的反枪支公益组织。

这三组类比真的非常精彩,堪称辩论典范,看完竟真的是无言以对。所以说美国人民吐槽起自己的问题来真的是毫不手软。整组广告有理有据,同时还晓之以情。被禁止的这些东西的危害远没有枪支的危害深,既然如此为何还不禁枪呢?然后再让小孩子拿着枪,表现了枪对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的威胁,触目惊心。

枪支问题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是最令美国人民匪夷所思的问题。枪支泛滥的危害用脚趾头都能想出一大串,到底美国是有什么原因无法铲除这颗毒瘤呢?前有肯尼迪为此丢了命,后有奥巴马隔靴搔痒毫无效果。所以民间就有了很多组织为此而奔走呼号,争取捐款。

外面,里面。虐待儿童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创伤。


这组广告用小孩子的衣服和袜子的外面里面的不同表情来表达受到家暴的孩子在外强颜欢笑,在家皮开肉绽的悲惨境遇。因为用小孩子的衣物而觉得很萌,但是表达的内容很黑暗,最后来一波暗示留下想象的空间,让遭遇虐待的孩子更加让人同情。

我宁愿你从没有被生出来。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成长在用爱浇灌的家庭里的,

逃到大街上睡不应该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句话对所有的孩子来说基本就是伤害满级的了。父母是有多讨厌你,才能讲出这句话。但也的确,每个人的出生是唯一不能被选择的,孩子也是难以应付父母的滔天恨意的。恕我直言,虐待孩子的父母和放纵熊孩子的父母一样,都是垃圾。


你永远都不知道藏在唯美头像背后的人是什么牛鬼蛇神。保护你的孩子远离网络背后的危险吧。


我觉得这句话也诉说了万千宅男的真实故事吧,省吃俭用的攒钱给摇到的美貌有缘人发红包,结果被骗几十万发现对方竟是男儿身。社会版面的标题都给你们起好了。


连成年人都招架不住的骗局,何况是智商严重欠费的纯情少男少女呢。所以图片形象地刻画了萝莉脸壮汉身这种可能性,看过《孤儿怨》的人应该能感受到设计师森森的恶意吧。

年轻人,对你要同意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


你确定吗?你确定你想发送这张图片?你确定收件人可靠?你确定他是他说的那样?你确定你想给他一些东西让他可以当作威胁你的把柄,然后胁迫你发更多的裸照给他?你确定他不会威胁你要把这些照片群发给你所有的联系人?你确定你想给他这么大的权力?还要继续发送吗?


年轻人,对你要同意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

条款和适用条件:按照收件人的要求同意发送以下照片就意味着你同意以下条款,其中包括无限制地发送更多裸照。放弃对隐私的控制权,照片将不再只对你可见,而是会发给你的每一位亲朋好友。同时你也将让渡隐私权和决策权给收件人。你同意吗?

年轻人,对你要同意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

你确定允许其他人对你的照片无限制地使用吗?开放权限给收件人意味着他在任何时候只要提出请求,就能得到你的裸体照片和裸聊视频。同时,这还意味着他可以以你的裸照为把柄,不停地威胁你要把照片发给你认识的每一个人。发送这些照片就等同于你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开放了你的所有隐私时刻。所以还要开放权限吗?


这是一个视频广告,模拟了图片发送的全过程。你确定发送这张照片吗?同时确定对陌生人开放展览你所有的隐私时刻?  哪怕他以后会威胁你说要把照片发给你认识的所有人?然后以此作为要挟让你不断的发裸照给他?这样你都还是想要发裸照给他吗?性勒索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是不会伴随着这些警告的。


这组广告是一个帮助儿童的公益组织的广告,旨在劝阻青少年不要因为一时轻信和大意,而落入别人的敲诈勒索圈套。针对的受众很明显是青少年。模拟照片发送,签订协议,还有电脑授权的这些真实场景来提醒青少年在发送前斟酌一下可怕的后果是什么。年轻人总是凭喜好做事,却不知道一时的不慎,后果可能是自己难以承受的。美国每年有超过3000例的青少年自杀是因为性勒索,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


这组广告用真实的手机界面,电脑界面来解释看似简单的发照片这样的行为背后隐藏的环环相扣的地雷,把提醒的目的显现出来。青少年被害的原因很多时候在于做事不考虑后果,那这组广告就帮他们考虑后果。十分的对症下药。而且站在一个善意的提醒的角度,不容易让目标受众有逆反心理。


有些东西永远都不应该被买卖。让我们一起停止童工贩卖。

童工贩卖是另一个针对儿童的犯罪热门,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童工之后就可以无情的压榨他们了。这组广告用真实的童工形象引发同情心,再用一个低廉的价格让受众明白压榨童工的压榨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样募捐的效果就很好了。

如果犯罪如此显眼,我们就不需要你的帮助了。反对拐卖人口,你我同行。


图中的照片一看就是某些不好的场所,门口的牌子上还写着可以验货。美国的人口拐卖问题也很严重,有些是卖到色情场所。而政府为了及时追回被拐卖的儿童还发明了安珀警报,也就是在有效范围内的手机,在有人口拐卖发生的时候都能接收到带有案件细节的警报,如果有人见到嫌犯就可以及时报警提供破案线索。


这个广告依旧是用虚拟语气去表达一种求助和募捐都是不得已的这样一种态度,不会让受众有被胁迫的感觉。同时也表明了查处拐卖儿童的犯罪非常艰难,所以才需要公益组织的协助,集社会的力量去制止犯罪。


儿童问题四:吸烟

别人被动吸烟的时候真的没有你想得那么乐意。


英语里的“Passive”意思是“被动的,消极的”,但是“Passive”也有“顺从的”的意思。所以这里就用了“Passive”的双关。用儿童不情愿吸二手烟的点来做禁烟广告的宣传点。


吸烟的人因为热爱香烟而很少能感受到不爱香烟的人的情绪。所以这个广告就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约束烟民的行为。画面中的孩子可以说是非常抵触了,但是因为爸爸看不到,所以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个问题。好的图片可以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服也就自然发生了。

向儿童展示香烟广告就等同于卖香烟给儿童。不让孩子看到广告,还是不让广告存在?有7%的青少年是在看到烟草广告之后开始吸烟的。


这一组模仿了复古的烟草广告,最后一张明显是万宝路的经典西部风情系列。把香烟广告里的成年人换成孩童,来说明香烟广告对孩童吸烟行为的影响。


这组广告提出的诉求也很新颖,不只要禁烟还要让烟草广告都一起消失在孩童的世界里,赶尽杀绝。还用数据来表达结论的权威感。


烟草广告其实也是在夹缝里很艰难的求生存啊,特别是烟盒自带的戒烟广告总有点滑稽。

戒烟真他妈难,特别是看到香烟自带的有鼓励意义的广告语之后。


盒身上写的是“万宝路,吸烟会杀了你”。但是你看到这句话之后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好想知道被烟杀的感觉哦,有点甜密,还有点小兴奋是怎么回事。


这是FB上的一则调侃,香烟自带的戒烟广告真的是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啊。哈哈。

妈妈总是知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睡前一杯酒,快活似神仙。全家都适用。


孩子是天真的,也是脆弱的。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从前的我们。如今,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站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了。如果你想要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像别人曾经爱护幼年时代的我们那样爱护他们,作为广告人的你,也是有自己的办法的。

感同身受是公益广告的精髓,以上这些动人的广告都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了。作为敏锐的广告人,能够敏感地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并且很好的把这些痛苦传达给大众。那这样的公益广告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了。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此间如风少年,就换你来守护了。

640-3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