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劳特回答为什么华语版《深夜食堂》如此失败

首先,让我们用日本版《深夜食堂》片头曲《在回忆中》,向原著致个敬。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来一段大写加粗的,特劳特先生的话: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控制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现在我们就来用特劳特先生的话,来分析下华语版《深夜食堂》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并且还逐渐呈走低趋势的原因。

屏幕快照 2017-06-15 下午1.12.48.png

失败原因一:

试图改变受众心智

屏幕快照 2017-06-15 下午1.12.56.png

(这是我们熟悉的原版海报)

屏幕快照 2017-06-15 下午1.13.37.png

(这是原剧第一季的豆瓣评分,居高不下)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大部分看过原版《深夜食堂》的人,是无法接受华语版的。


因为日本版《深夜食堂》从故事到情节再到画面,每一集、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小故事都撩动了大家的小情绪,让人过目难忘。这部剧的每个细节已经首先进入了受众的心智,甚至成为日剧的代表作之一,是很多有知识有文化年轻人的谈资之一。


而现在中国版《深夜食堂》的出现,用不符合中国人认知的饮食习惯、人际关系以及表演风格,在挑战观众的原有的心智,造成了与大家以前的知识和经验不想匹配的情况,因此导致了大部分观众的“无法接受”。

屏幕快照 2017-06-15 下午1.14.14.png

(原剧人设——小龙哥与小寿桑)

屏幕快照 2017-06-15 下午1.14.43.png

(原剧人设——茶泡饭三姐妹

失败原因二:

原来有的我也要有


看了目前已经更新的四集,从制作水平和画面呈现的质量,再到媒体的轰炸力度,相信华语版的投入一定不菲。但是说到内容设置方面,却让很多网友觉得不(乱)想(七)多(八)说(糟)。


定位当中也有相关的理论能够解释这一点:


我们无法由此及彼。如果我们还是生活在“我能行”的状态里,不管你如何努力,许多事情还是不可能做到的。


说得稍微毒鸡汤一点,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不是别人能做到,你就一定能做到。


华语版《深夜食堂》在挑战了观众的认知之后,从内容细节设置上几乎完全照搬原剧:老板的日式服装,日本特色的美食,日式的餐台,原剧中的人设,甚至……还有原版小林薰脸上的刀疤。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和原剧重叠得如此严重的情况,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来自版权方的要求。但我想弱弱地说一句:既然要求那么苛刻,那干嘛还要硬着头皮上啊?



其实作为广告人,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有的客户会提出:xx品牌做了一波xx形式的推广/广告,我们也要做一个类似的……


讲真,既然都花钱了,干嘛不搞一个属于自己的?适合别人的就一定适合你自己的品牌么?每个品牌的创意产出都带有自己品牌基因,如果真的有万用公式,随便套一套就出街,那大家的广告都长一样,消费者干嘛非得选你呢?


说到广告,另外再在这里插播一句奥格威老爷子的话:每一则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所以,千万不要再随随便便的说“他们做了,我们也要做”这样的话了,不仅没个性,还对品牌没多大帮助。


(一样的红香肠,熟悉吗?)


(改良后的猫饭,熟悉吗?)


失败原因三:

没有创建自己的空位


进入受众心智的捷径是成为第一……如果没能成为第一,则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空位。


对于所有看过日本版《深夜食堂》的人来说,你是无法改变他们看过的事实的,日本版早就抢先进入了大家的心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华语版《深夜食堂》不找到属于自己的空位,则很难再被观众所接受。


比如,原剧中的食堂,对应我泱泱美食大国来说,应该是一个烤串摊或者大排档;再比如,在中国宵夜行情中,下酒菜首选是花毛一体,而不是炸鸡……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和原剧茶泡饭不一样的泡面,但它的出现竟然是因为要植入广告……


所有广告人都知道,在一个市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一个产品问世,我们一定会为这一产品找到差异化定位(即使没有也得找一个出来)。


我大胆地推测一下,可能我们这部华语版的食堂,是想把差异化落在演员上吧。但……既然演员都本土化了,为什么表演方式又要如此地无法描述呢……可能因版权方的要求而导致剧情和部分细节无法做过多更改,但是表演风格也被强行要求了么?必须带着芥末味儿?


此处我还有一个问题,话说华语版惊动了半个娱乐圈,这些人就没看过原版么?就没有人理智地提出“不要这么搞,晚节不保啊!”之类的话么?



(中国版的人设,泡面…三姐妹)



(中国版的人设,龙哥)


(中国版的人设,小寿…叔)


失败原因四

不顾受众感受


这一点其实是我总结的,这里并没有搬特劳特先生的理论作为支持。但私以为,这部剧从一开场就丝毫不顾及观众的感受,一味在那里自说自话,自我陶醉,造成了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脱节,从而导致观众的反感。


就如同那些只顾说自己产品好却不顾消费者是否真正能接受那些信息的广告一样,不招人待见。


但凡是信息,目的就是为了沟通,作家与读者沟通,影视剧与观众沟通,广告与消费者沟通。既然是沟通,如果不在意沟通对象的感受,那么如何能成功呢?


嗯,暂时想到的就这些


今天就这样


大家记得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