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back,to Broadway
  •   Echo
  •  11320
  •   原创
  •   0


很难想象,因为疫情,纽约百老汇关停了18个月之久。近日,《To kill a Mocking 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官方渠道发布的一支两分钟的短片《Welcome Back》,以即将上映的剧组身份,激动宣告着终于即将在10月要重新亮灯的百老汇之旅。「Welcome back to Broadway」,一句简简单单的祈使句中,蕴含的是多少从业人员的苦苦等待,以及多少戏剧爱好者的殷切期盼。

戏剧最大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时此地我在场」。在今日「沉浸式」已经被用烂到万物皆可沉浸式的营销语境中,戏剧无声无息,却是当之无愧的沉浸式大鼻祖。戏剧往往是一场几小时的近距离体验,调动感官的真实体感,去随着剧情的推进与主角分担揪心,随着冲突的加剧而陷入其间调动共情,随着最后感情的升华而热泪盈眶。

在移动技术深入人心之前,在电视文化尚未发达之前,戏剧是人们娱乐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那一环节:在一段戏剧体验一段人生,用一段戏剧说尽生活百态。而最早可追溯到1750年的纽约百老汇,可以说伴随着历史的浮沉,见证了数百年的戏剧盛衰。历史意义之上,是它作为纽约地标性体验的身份,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关停百老汇一年:

对纽约市来说,等于关掉了147亿美元的财源;

对纽约市旅游业来说,等于少了680万名国内游客及280万名国际游客;

对演艺业人士来说,等于打破了五六万个饭碗,让行业就业率萎缩了66%;

对百老汇剧院来说,等于1477万人次的观众落了空;

对百老汇票房来说,等于少卖了850万张票,丢掉了18.3亿美元的收入。

而最重要的是,可能是严肃题材的戏剧艺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渐渐消弭。即便在关停期间,百老汇绞尽脑汁把各种各样的节目搬到了线上,开发出「What To Do Without Broadway(没有百老汇的日子里能做些什么)」的活动指引,但置身黑暗的现场环境中,与身处舒适但干扰源甚多的沙发上观看节目所得到的感受,只能是千差万别。

 

最后,有了Broadway重开的振奋主旨,这支TVC能够达到令人感动的效果,还在于它简单清晰的镜头语言:关停的百老汇重新亮灯、紧张准备上场的演员身影、黑暗中缓缓拉开的幕布、以及齐刷刷起身致敬的观众;充满情感的倒数叙事逻辑:Half-hour call、Fifteen-minute call、Places call、Standing-by、All Rise。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知名编剧Aaron Sorkin撰写的极具感染力的文案,和这部戏剧主演Jeff Daniels就在耳边声声倾诉的,极富感情的配音。无疑,值得反复揣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