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四,这里有一篇当年的热点

一个向五四精神致敬的日子

不自觉地想到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的状态

和如今这个时代一样

二十世纪初的社会中坚力量也是一群“80后“、”90后“

他们出身于19世纪末

国门打开后受到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

整天满脑子想的是如何通过

进步的

具有国际视角的

来改变中国

拯救中国

那是当年最酷最潮的事情


但今天并不是来给大家普及五四运动的历史的

只是借着这个契机和大家分享一篇

在当时非常流行且对五四运动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

并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章


有人说在过去100多年间的所有的文学书籍和文献里

没有一篇文章比它更重要

这篇文章就是《文学改良刍议》

而作者就是那个在日记里卖萌的胡适


640.jpeg

▲钱玄同抄录的《文学改良刍议》


640-1.jpeg

▲年轻时候的胡适


虽说这篇文章称不上什么文学经典

但它却将中国的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截是文言文的中国

一截是白话文的中国


白话文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读书看报

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文化思潮碰撞交流的行列之中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胡适26岁

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当时胡适写了这篇文章就寄给了陈独秀

陈独秀看完了之后点了赞

并将此刊登于1917年1月1日

《新青年》第2卷5期上

随后在当时的青年人群中发酵产生了蝴蝶效应


五四运动集中表现了当时新青年们的爱国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集中爆发

其实是当时新青年们

在接收了外来思想后对华夏文化的一个反思

随后衍生出年轻人思想和当时社会现状与政治时局的碰撞

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

内核还是当时年轻人的推陈出新,颠覆过往的态度


白话文的普及带动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

从而带动了思想的输出和碰撞


其实在传播的领域来说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

虽然不能说这篇文章直接对我们处在的行业有直接影响

但它加剧了人的交流和沟通

让传播行为波及的人群更为广泛

这些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640-2.jpeg

▲1917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文学改良刍议》


有趣的是

其实这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

当时使用用文言文书写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一读

当做你思维的一次散步


其实胡适在对于白话文的推行方面

如同今天做一次Campaign一样

同样也是经过了策略方面的思考的

他当时说——

“要想推行白话文

就要先用白话文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让大家都爱看,大家都去读

慢慢的大家就都会白话文了。”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第一个白话文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

生拉硬拽地投射到当下我们从事的事情上

更多优秀的创意

也会刺激催生出更加优秀的创意


白话文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和广告创意有共通之处

白话文希望带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广告创意希望让品牌和消费者发生沟通机会


有的广告是古文

高精尖人群赞不绝口

普通人却接触不到

有的广告是白话文

做得够好就是雅俗共赏

普适度更高


一次的营销战役

就是一次品牌用创意和消费者进行的思想碰撞

创意精神和五四新青年的精神共通之处在于

我们都在做着颠覆过去,不断创新的事

颠覆过去的前提

是你对过去了解得够多


五一、五四这种纪念日总是容易勾出一些复古情结

既然已经在周末时段和大家闲谈了那么多

索性就再放一些经典广告作品

对坚持读到这里的你

表达一下我严肃认真的尊重


有一些经典值得经常重温

▲1992年,铁达时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1971年,可口可乐

“ 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2013年,金士顿

“记忆月台”


640-3.jpeg

▲1993年 | 中兴百货 | 中秋节篇


640-4.jpeg

▲1993年 | 中兴百货 | 祖母衣柜复活篇


640-5.jpeg

▲芝华士

 “如果你不认识它,你可能还没为它准备好“

640-6.jpeg

▲芝华士 

“这页献给我们当中那些不用看瓶标就能看出它的品质的人“


经典太多,感谢你经常来看